当人工智能进入城市治理,基因编辑步入公共生活,科技之手伸向每一个人的身体与意识,人类文明的每一次跃进背后,愈发呼唤对秩序、伦理与法律的再造。正是在这样的全球背景下,一个具有全球视野与制度理想的奖项在2016年悄然诞生——由学术研究与交流协会(AARE)发起设立的“全球科技伦理与法律治理奖”,如今正逐步走入国际公共视野。
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科技创新类奖项,该奖项所奖励的并非技术本身的“超越”,而是其背后那套有关公共价值、社会风险与制度回响的治理逻辑。从设立之初,它便坚持不以商业化成果为导向,而是通过严格的提名机制、跨界评审结构和责任取向标准,发掘那些在看似边缘议题中提出结构性回应的制度设计者、伦理实践者与社会探索者。
回顾奖项设立背景,我们不难看出AARE作为一个跨国界、跨学科、非营利的学术组织,其早在2013年成立之初就已确立“知行合一”的核心理念。面对信息技术崛起、全球秩序重构与社会信任断裂,AARE并不满足于纯学术研究或政策建议,而是希望搭建一个能真实驱动公共机制进化的制度平台。2015年“知行成就奖”的成功设立,为这一愿景积累了经验,而在一年后的再出发,则进一步将“伦理”“法律”“治理”作为新奖项的三大核心支点。
这一奖项设立之后的第一届评审,便选出了一支来自欧洲的研究团队,他们通过建立AI伦理审核流程模板,使得数十家科技企业将“伦理审计”纳入产品发布前流程中。这种制度化嵌入被评审团评价为“并非只是守住底线,而是以组织架构之力推动价值内生化”,为整个奖项的评审逻辑奠定了基调。从此,伦理不再只是附加标签,而是一种深层治理行为。
随后几年间,奖项不断拓展国际网络,吸引了来自北美、东亚、南美等地的申报者参与。从数据主权的界定到无人系统的风险预测,从算法透明的政策倡议到企业内部的伦理合规架构,多个维度的成果构成了这项奖项逐渐丰满的肌理。而2021年起引入的公众提名机制,更使得奖项从“专家平台”走向“社会共识”。越来越多的市民、媒体人、技术从业者也能为他们心中的责任实践者发声,在不确定的时代中,建立起可辨识的公共道义坐标。
制度背后的标准体系也在不断进化。奖项不再局限于“成就论”,而是引入“社会影响评述”的环节,系统性追踪历届获奖成果的传播力、复制性、制度牵引力以及伦理反哺能力。这一板块的建立,不仅提升了奖项自身的透明度与纵深度,也为后来者提供了实证路径与行动范式。
虽然该奖项并未铺天盖地营销自身,也未绑定任何商业利益方,但正是这种克制与独立,赋予其制度上的纯粹性与公信力。它以一套近乎“宪法式”的评选逻辑在全球知识治理生态中占据独特位置,不喧哗,不浮夸,却以持续性努力引导着社会注意力回到“规范”“责任”“公共性”这些被技术浪潮边缘化的话题之上。
或许,这正是它真正珍贵之处。在变动的时代,它以稳重之姿、深远之心,悄然搭建起一座通往科技之善的制度桥梁。